首页 手机数码 正文

国产手机绝地反击 “刘海屏”或成过去式

字号:TT 发布时间:2018/6/27 17:37:40 我要评论(0)

  去年末,由iPhoneX带来的“刘海屏”造型,一度主导今年上半年国产手机的走向。但是,当千元机也开始普及“刘海屏”时 ,国产手机厂商手中的好牌所胜无几。变局,一触而发——12日,作为国产手机前三驾马车的头部品牌vivo发布其旗舰手机vivo NEX,采用业界首创的升降式前置摄像头将手机做成了真正的“零界全面屏”,无刘海、不开孔、超窄边框,整机屏占比高达91.24%。此举或预示着刘海屏造型已走到末路。

  最新消息显示,本月末OPPO将在国内发布其旗舰机型 Find X,曾经风靡一时的“刘海”造型不见踪影。

  市场行情逆转 国内手机市场终结下滑

  2018年,是智能手机发展的关键一年。 但是进入2018以来,国内手机市场哀鸿遍野。IDC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3.36亿部,同比下降2.4%;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跌破1亿部。GFK预测, 2018年中国手机市场将进入巨头竞争时代,小品牌面临生存危机,中国手机市场逐将高度集中化。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华为、OPPO、vivo、小米以及苹果这前五大厂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已经超过85%。其中,vivo占据16%的市场份额,稳居前三。但是,无论是已经在市场上分到蛋糕的主流手机厂商还是小品牌商,压力都会越来越大,毕竟小品牌要谋生存,大品牌更要谋发展。

  国内手机市场的下滑态势在2018年5月终于止住。最新数据显示,2018 年 5 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783.6 万部,同比增长1.2%,结束连续14个月的单月出货量同比下降态势。显然,从今年3月以来,各大厂商纷纷发布的给力新品,对市场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今年年初,vivo在CES美国消费电子展会上推出屏幕指纹技术,随后今年2月份的MWC展会期间,展示屏占比高达98%的vivo APEX概念机,让业界为之眼前一亮。今年3月份,vivo X21业内首发屏幕指纹解锁技术。同时vivo今年还对产品战略做了新的调整,AI成了未来整个vivo品牌非常核心的一个技术和发展方向。例如这次的vivo NEX搭载的升级版智能语音助手Jovi。新版Jovi支持低功耗待机,采用全局语音及机身左侧的Jovi专属按键两种唤醒方式,指令已经适配几乎所有常见应用及高频使用场景。可提供搜索、翻译、购物比价、路线推荐等多项智能服务。

  除此以外,小米今年上半年分别在3、4、5月推出三场发布会,三场发布会一场比一场声势浩大,其中小米MIX2S、小米8等产品在拍照、跑分等项豪言PK苹果。而有着雄厚研发实力的华为,先是推出4000万像素徕卡三摄,近期又发布号称革命性图形处理技术的GPU Turbo。

  终结“刘海屏” 升降式摄像头能否成为风口

  对于此前产品出货量一路下滑,业界声音不一。大致的看法分为两种:首先,目前手机整体性能过剩,导致手机能流畅使用的年限延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户替换手机的需求。加之近一两年的手机创新没给用户带来飞跃式的使用感受,因此大面积刺激用户的换机需求。

  但是在5G风口来临之前,5G终端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厂商的创新积极性也并不高。可以发现,今年以来的大多数创新都是看出围绕全面屏,从最初的18:9窄边框全面屏取代传统的16:9屏幕,到目前形成以iPhoneX为代表的刘海全面屏,以夏普和锤子为代表的“转载自斗玩网美人尖”式全面屏,以及小米和三星采用的极窄边框全面屏。

  12日vivo NEX的发布,终于让全面屏技术的提升发展到新的阶段——“零界全面屏”,无刘海、不开孔,同时800w像素的升降式前置摄像头在自拍时自动升起,退出时自动降下隐藏。利用极为精密的微型步进马达,搭配独立驱动IC和精密控制算法,精准控制升降行程。整个动作行云流水,在不经意间完成。而针对升降式是否易损坏的问题,vivo表示“5万次无故障,升起后侧面可承重45公斤。”

  不仅如此,实现真全面屏后,vivo NEX正前方没有听筒,收听电话的听筒被屏幕代替。通过微振动单元驱动屏幕震动发声,实现全屏幕发声。耳朵贴到屏幕上就能听到电话,听感良好。vivo的屏幕指纹技术也进化到了第三代,指纹图像精度提升了50%,在解锁和支付中的解锁速度提升了10%。在长时间运行大型游戏时,NEX的零感散热系统会合理控制温升,在不降频的前提下保持机身表面温度约等于人体体表温度。

  vivo NEX上的升降式摄像头完美解决了“真全面屏”的问题,但是也带来思考:升降式摄像头是否会带来更多的追风者。业内人士指出,想要实现升降式摄像头设计需要首先解决镜头与升降电动机体积该做多大?镜头模组缩小后如何保证画质依旧出色?如何保证升降镜头的品质与寿命?总之完美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需要厂商在硬件、软件以及做工等方面都有出色的实力才能做到,显然这并不是任何厂商都能做到的,未来这或许仅限全球的头部手机厂商才有能力自研自产。